押注东南亚 中国家电企业出海

东南亚市场拓展方面,中国家电企业正在尝试“多条腿”走路

相比十几年前,中国家电 “出海”经验更成熟,但在出海过程中,除了那些显性的障碍外,一些“隐性壁垒”更难破解,如何为出海企业“保驾护航”仍是需要国家、行业、企业共同探索的课题。

押注东南亚 中国家电企业出海

“当前中国家电自主品牌在东南亚的拓展上面临比较艰难的局面。”具有企业出海经验的宣鹏告诉中国家电网,“从品牌认知看,东南亚是日韩品牌的‘根据地’。以日本为例,从1960年代便开始投资东南亚,多年来的累计投资超万亿美元,日系品牌在东南亚的渗透很彻底,无论是街头的车辆还是家中的电器,多以日系为主。松下、日立、三洋、三菱等都、是东南亚市场的活跃品牌,包括中国的海尔、美的等在经营东南亚市场时,也是采取旗下日系品牌‘AQUA’、‘Toshiba’为主,自主品牌‘Haier’、‘Midea’为辅的策略。而在近十余年来,韩国也不断加大东南亚投资,韩系品牌如三星、LG在东南亚开始与日系品牌并驾齐驱。以越南为例,截至2023年,三星在越累计投资达到200亿美元,而越南当年的外汇储备为1000亿美元,三星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影响越南的政策制定。所以,现在东南亚市场形成了日韩为主导、中国为补充的品牌格局,可以说,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还停留在‘浅层’。”

日韩品牌为何能在东南亚大行其道?

首先,日韩不仅是让产品“走出去”,更在国家层面与东南亚形成“政治绑定”。他们的影响不仅停留在文化认知层面,更具有经济、产业影响力的 “穿透”。他们还深入影响当地的电视台、报刊、广告等,形成强效舆论攻势。也因而,东南亚在品牌认知上首认日韩,第二认“泰国制造”,而“中国制造”往往与“白牌”、“低质”划等号。

现在,中国家电自有品牌想拓展东南亚市场,只能采取‘贴身肉搏’的价格战模式,依靠卖场导购推荐,以及物料和陈列等地推方式,利润空间十分有限。

与日韩品牌的多维渗透相比,中国品牌只有价格一招,无异于被缚住手脚。“中国品牌也尝试过在当地做品牌运营,但如果只宣传旗下收购的日系品牌,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,同时它与品牌的全球统一运营也是相悖的,企业无法投入大量运营资源给这些‘区域品牌’,这也形成了我们拓展东南亚的一大擎肘。”

在东南亚市场拓展方面,中国家电企业正在尝试“多条腿”走路,诸如海尔、美的等尝试合资并购模式,优势在于可快速利用当地原有优势企业资产,缩短自身在当地工厂建设、渠道建设等方面的投入,加速效益产出;但弊端是管理融合成本高,此外诸如人事、文化、组织等的无形冲突也广泛存在。

另一方面,中国企业会自建工厂、营销体系、渠道体系,进行品牌美誉度传播,优势是海外团队是自己培养的,忠诚度、执行力更高,但弊端是前期投入大、周期长、见效慢。如何在“不完美”中寻找到适合自身的出海路径,是家电企业走出去的“第一课”。

经略南洋,尚需国家“护卫舰”

当然,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在海外单打独斗是非常薄弱的,宣鹏认为,国家力量应为“中国制造”出海多一些“护航”。

“东南亚是我们重要的邻居,也是当前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,东南亚消费者对于中国制造、中国品牌的了解很肤浅,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印象,他们认为‘中国制造’是落后、低劣的代名词,而国家可以加大宣传,如支持中企当地办展,让他们‘眼见为实’,为‘中国制造’正名。”

另外,应在当地营造一些“商圈”,从银行贷款、土地供给,到制造环境的稳定性和招工扶持政策、法律法规等,未来,能否在东南亚落地一些中泰、中越、中马产业园?这种模式可帮出海企业规避诸多风险,而民间力量是难以企及的。

对于众多出海企业而言,自身也要具有抱团发展思维。单个企业在海外的力量十分薄弱,一旦出现风险,没有依靠,很容易陷入困境。而企业间抱团发展,可增强大家共御风险的能力。

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徐东生也提到,企业出海不仅要考察当地政策、市场环境,还要打通与当地政府、相关方如工会组织的关系,尊重当地文化和习惯,形成企业公民思维,如更好利用当地人才,构建本土化研发、管理体系,甚至帮助当地解决一些道路基础设施问题,坦白而言就是将企业利益嵌套到当地发展利益中,成为当地经济利益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,从而增强企业海外运营的能力。总而言之,中国家电出海仍需要不断学习、摸索,在实践中寻找前行的道路。

 (消息来源:sina图片来源:unsplash) 

赞 (0)
上一篇 2025年01月10日 07:54
下一篇 2025年01月10日 07:54